医疗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信息壁垒、提高医院服务水平、减少医疗成本。医疗信息化行业的重点在于“信息化”,以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技术为核心,合理发展与整合医疗系统发展。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
传统医疗与信息化医疗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是否具备高效的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而医疗信息化的主旨是为了以信息化技术方便医生以及患者,减少医疗体系不必要的成本以及患者重复性支出。现阶段由于技术的成熟发展以及近年来的国际走向,互联网医疗成为医疗信息化行业中主流之一的领域。其重点为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达到便民就诊、提高就诊率、减少异地重复就诊等目的。
互联网医疗,是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
互联网医疗上游端是由医疗大数据、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医药制造三个主流部分构成。中游是群众平日已经能接触到的在线挂号、远程医疗、医药电商、在线复诊、自助缴费。而中游对接下游的各医疗机构。现阶段在互联网医疗领域当中,以中游端对接患者居多,中游端暂时不适合处理的业务根据在线医生建议对接到下游实体医院。
受新冠疫情催化,2020至2022年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迅速。在C端患者、医生和医院中的覆盖面扩大、影响程度加深,剧增的诊疗量对医疗质量与安全提出更高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数据显示,从2020年6月到2022年6月,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均先减后增,目前已达3亿人。这也是自该数据公布以来,首次突破3亿。通过在线医疗网民占据网民总量占比可以发现,仍然有极大的市场空间可以发展。以互联网医院为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医疗、医药企业相继上市,或处于上市冲刺阶段。任何行业几乎都会经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专业的过程,结合行业当前特征,互联网医院已迎来开启规范发展的关键节点。
互联网医院数量方面,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设置审批1700余家互联网医院。北京、上海等地近两年来发展迅速。2021年3月,协和医院获批成为北京市首家互联网医院;截至2022年8月,北京建成互联网医院40家,150家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2022年10月,上海公示的互联网医院共有84家,并已将136家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作为全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截至2022年9月,宁夏已有182家第三方及实体医疗机构互联网医院。
医疗与医药是目前互联网医疗的主要业务,同时是影响这质量与安全的核心内容。2022年,《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和《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两部文件,分别从医、药两大维度制定了对互联网医院相关服务的管理细则,从医到药的管理相互衔接,更加清晰地指出了行业健康发展方向。
两部文件中,互联网诊疗重在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诊疗业务、质量安全等内容监管,尤其强调需由医生本人提供诊疗服务、开处方,他人、AI不可冒用或替代;网售药品从电商平台、零售企业、处方药销售等角度制定了管理细则。同时,两部文件都强调了先开方、后售药的严格流程,由此,互联网医院的医和药两大关键服务环节管理实现了有效衔接。
我国医疗信息化起步比较晚,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之下,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迅速。自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意见后,其后陆续颁布了相关政策,指导并规范医疗信息化有序且高效发展。国家医疗信息化政策呈现阶段性特点,“十二五”规划期间,国家提出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明确要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医疗信息化建设全面展开;“十三五”期间,国家开始大力推动健康医疗信息化,建设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化系统,大力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
近年来在医疗信息化行业中,有关于互联网医疗的政策愈发清晰明朗。整体方向以线上医疗体系为核心推动并发展整个医疗信息化行业。其中政策表明支持医疗机构设立互联网诊疗等服务,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而互联网医疗系统应与医院管理信息化系统相匹配,且符合规定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诊费以及互联网医保支付政策。借助互联网医疗领域,实现信息化医疗目的,即跨区跨省跨院就诊治疗。
疫情期间我国互联网医疗领域呈爆发式增长,除了源于疫情直接带来线上服务的大量需求外,也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政策指引和多方持续推动。然而,随着公众预期的逐渐提升和工作的深入推进,发展“互联网+医疗”也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依托实体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级别疾病的治疗,逐步实现从全科到专业化的医疗过程。然而,目前来看,国家对省级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后,互联网医院平台多样性的业务跨越了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机制,忽视双向转诊的医疗政策,使得“大医院吃不了,基层医院吃不饱”的现象愈发严重。
其次,对于医院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来说,平台在功能上还存在一些短板。目前的互联网医院主要包括图文问诊、视频问诊和图文视频相结合的问诊,较少实现诊断治疗一体化的电子就医全过程。对于一些无法通过在线判断的疾病尚未清晰列出,例如创伤性脑或脊髓损伤、胸痛和麻木、撕裂伤等疾病仍需到线下实体医院就诊。然而省市级医院的电子健康档案未能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信息进行互通互享,线上与线下信息技术还未实现良好对接。我国大多数大型三甲医院的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等患者医疗数据对外不公开,不向其他区市医院或基层医疗机构开放,无法实现随后复诊、健康管理在基层的无缝衔接。
一是对于以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来说,企业资本的趋利性与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特征难以平衡。企业盈利的来源主要包括流量变现、医药类广告植入、问诊收费、医药购买配送服务等,行业内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患者实质问题不好彻底解决,难以形成完整的医疗服务商业闭环。“互联网+医疗”盈利模式与传统医疗行业有较强的排斥,使互联网医疗难以进入传统医疗行业的核心内容,大多只停留在周边业务,多以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配药服务等为主,难以维持长期运营。
二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在平台监管、保险支付及信息安全方面没有明确的统一规范。平台监管主要包括接诊医生的资格认定、行为监管(诊治疾病的范围、需要遵循流程及规范)及收费标准等。保险支付方面,企业主导的服务出于医疗项目不确定,服务暂无统一定价、医保部门难以核算实际成本、总体医保费用控制等角度考虑仍无法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信息安全方面,我国目前尚未出台统一的保护隐私信息的法律法规,同时对于侵犯隐私的惩罚机制没有具体规定。在此情况下,电子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安全面临重大的挑战。
首先,各医院需开设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开设业务避免与实体医院业务重叠度过高。要减少线下医院就诊与开药的重复率。其次,互联网医疗的发展需要有完善的规范与系统。网上就诊需要记录大量的患者信息,而为了实现数据共享,各互联网医院与实体医院的系统需要统一。而完善的规范需要要以电子病历为核心,无论是互联网医院还是实体医院,填写信息为基本,规范信息填写内容。最后,通过互联网医院的发展,推动远程医疗,例如线上会诊,远程监测。将线下医疗“搬到”线上,实现高效率数字化。
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改革2022年重点工作任务》,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通共享。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95%的区县,并逐步向基层延伸。加快医疗行业转型,避免就诊效率低,减少就诊重复率。
以互联网医院为推动主体,同时发展线上与线下业务。互联网医院需要明确客户画像,例如对互联网的使用程度为基准,以年龄段来划分用户群体。互联网为牵头产业,带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模式。通过开展线上业务,扩展用户体量,带动远程医疗发展。
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构建有序的就医格局是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路径。我国分级诊疗自2015年推广至今,效果并不显著,存在着基层机构首诊率低、转诊不畅、医生转诊意识不足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基层服务能力不够、诊疗水平不高的原因。为了更好推行分级诊疗,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将会是一个趋势及方向。“互联网+医疗”可作为一种推手,凭借互联网技术支持及医疗信息支撑,有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提升基层的承接能力,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就医新格局。此外,依托“互联网+”家庭医生服务,可在社区卫生信息平台中嵌入慢性病管理的线上复诊和电子处方系统,方便家庭医生对签约患者进行网上复诊,从而减轻省市医院对慢性病患者的就诊压力。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generationmobilenetworks,5G)的逐渐覆盖,使得“互联网+医疗”提质升级、高速发展。在疫情期间,5G技术在远程线上问诊、检查报告查看、在线复诊等方面给患者带来了诸多的便捷。5G技术不仅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高效连接,也极大改善且升级了信息传递的容量与效率,使医生能够同时研究和分析大量病人的医疗数据,消除与患者的时间损耗与距离障碍。未来,“互联网+医疗”应立足于患者的根本需求,以实体医院及线下医疗资源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使患者的就诊过程及体验更加便捷,进而达到“普惠医疗”的效果。目前5G技术的应用偏向于远程会诊等基础性应用,今后5G技术会加强对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的交互发展,比如:可实现远程急救,对患者病情及生理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回传至医院,方便急救车内医护与院内医护及时沟通并采取救护措施。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也可以在传染病病房等实现远程医护,控制医疗辅助机器人提供视频问询、远程护理等服务。
实体医院中有时会出现医务工作人员接诊、检查、护理等服务中未尽到应有的措施或措施不当、治疗态度消极、误诊漏诊等不良行为,引起医疗事故的发生。医疗事故不仅会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可预见的伤害,也会引起医闹、医暴等不良事件,给患者及医院带来巨大的人身、经济损失。“互联网+医疗”作为一种虚拟网络下发生的电子化医疗服务,更易出现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此时,医院或企业可与商业保险相结合,为“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下发生的医疗事故购买保险。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保险公司不仅给予患者及时的经济补偿,也可以减少医疗事故对“互联网+医疗”服务的负面影响,保障其良性发展。此外,医院或企业可与商业保险相结合,购买相关的信息安全保险。服务中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保险公司可以赔偿患者、医院或企业相应的险金用于患者维权、医院或企业维修信息通道等,进一步增强“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保障水平。
基于多年来互联网医院基础设施的铺设,微医正持续以数字健共体建设运营为载体,推进线上线下医疗的均等化,并以优质医疗服务为标准,推进健共体内各机构服务的同质化。目前,微医在天津建设的基层数字健共体已运营超过30个月,“标准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微医在基层医疗机构落地统一的“四朵云”平台,构建数字化、集约化服务体系,提升医疗资源使用效率;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建线下标准化慢病管理中心,构建一体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最终,通过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和健康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