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成都召开了全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对成都市2023年卫生健康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2024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
会上,记者了解到,2023年成都实施了“成渝妇幼健康蓉渝通平台”等5个合作项目,成渝、成德眉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分别扩展了119家、154家。打造就医场景“一”、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信用就医”等场景,在全国率先解决电子健康卡无金融支付功能的难点,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分别位居全国第10和第8位。
昨天,记者从成都卫生健康工作会上了解到,成都今年将加快完成市三医院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市妇儿中心医院科技综合楼项目、市脑科学医院(电子科技大学成都脑科学研究临床医院)、市五医院光华院区、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项目等5个项目建设。
2024年全市力争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8.5/10万以下、婴儿死亡率控制在2.8以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免费筛查病种扩展至52种,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率达98%。进一步提高适龄女性参与HPV疫苗接种、两癌筛查积极性,为适龄妇女免费提供服务。争取将市级托育服务综合指导中心建设纳入国家公办托育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新增普惠托位1510个,每千人口托位数不低于4.24个。
为全市4.1万名失能老年人提供免费上门健康服务;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设置率达到73%以上;支持引导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机构或开展康复护理服务,积极探索社区居家医养结合延伸服务,各区(市)县至少建成1个“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站点”。
针对医美行业乱象,支持医美协会研究制定《成都医疗美容直播团体标准》《成都医疗美容外籍医生依法执业团体标准》等10个团体标准,构建“政府引导、行业自律、机构自治、社会监督”的多元监管格局。推动医美产业与中医药服务、文创旅游、会展等产业融合发展,以“美丽经济”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记者从成都卫生健康工作会上获悉,今年成都将加强医联体内远程心电、远程会诊、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六大资源共享中心建设,提升服务效率和同质化水平,节约群众看病费用。
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县(市)100%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涉农区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区(市)县逐步建立并完善构架、管理、利益、服务、发展、责任共同体,推进医共体内编制、岗位、人员、经费、管理、财务、药物、信息等方面实现“八统一”。
积极推进“全专结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42%,重点人群签约服务率达82%;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内牵头医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不低于20%的门诊号源。
2024年再建设6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到今年年底全市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总数达42个。再建设不少于2家社区医院、不低于30个市级基层临床特色科室,完成3A级及以上村卫生室300个,评审通过5家以上二级乙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力争2024年全市基本及以上标准机构比例达到100%。
推动中医药适宜技术融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和03岁婴幼儿中医药健康管理水平。积极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力争在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实现省级慢性病示范区创建全覆盖,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至10.65%。
昨天,记者从成都卫生健康工作会上了解到,今年内,成都市卫健委将在3月底与华西医院、省人民医院完成肿瘤管理、妇幼保健等数据采集标准制定;4月底完成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分册,发布200余张结构化表单的采集标准。
深化就医场景“一”应用,6月底在市二医院、市三医院实现“无卡无码”便捷就医;年底在70家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线运行就医场景“一”。
今年,成都将上线推广全市检查检验结果数字化互联互通互认平台,年底检查检验结果互通共享应用不少于50家医疗卫生机构。6月底在15家试点医疗卫生机构上线家市属医院和部分区(市)县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开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年底累计建成智慧医院不少于57家。
聚焦“打通医疗服务一条链、构建医患服务一张网、打造智慧问诊一个库、厘清慢病患者一本账、盘活基层互动一盘棋”5项内容,赋予家庭医生更多优质资源调配能力。6月底在21家试点医疗卫生机构上线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