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苏州创新药物医学大会暨2024 CMAC年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李进教授获得了2023年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风云榜的PI奖。借此契机,医脉通有幸邀请到进行专访,为我们分享当前亚洲和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在肿瘤研究和治疗方面的贡献,特别是新药临床研究的标准化、智能化以及当今靶向治疗的研究对于改善肿瘤治疗疗效的意义。
医脉通:您如何看待当前亚洲和全球肿瘤学领域的发展趋势,您认为亚洲在肿瘤学研究和治疗方面有哪些优势贡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各种政策的出台,推动了中国的新药创制。中国近几年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速度较快,成功上市的创新产品越来越多;在医疗方面的进步包括药物的研发和肿瘤治疗策略的改进。在中国产品出海方面,抗肿瘤药物成功海外上市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出口到海外的产品以及把专利权转让给跨国公司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临床研究方面,近二三十年来,我们已经建立起来一个庞大的经验丰富的临床研究团队,这为中国的创新药物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3年,中国有很多重磅的临床研究在国际 ASCO、ESMO大会上报道,这也说明中国团队有能力承接跨国公司或者民族制药企业大型的全球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但是,也要看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制药企业在开发的水平和能力上,距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统计,从2018年到现在为止,中国进口的产品数量是出口数量的十倍,说明我国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医脉通:您主持了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其中包括新药临床研究的标准化、智能化研究,以及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您认为这些研究对于改善肿瘤治疗有何重要的意义?
在胃癌和肠癌领域,小分子抗血管靶向药物的主要代表为阿帕替尼和呋喹替尼为,呋喹替尼在去年进入欧洲和美国市场。可以看到,中国需要融入世界,用全球化规范的方法去开展临床研究,才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努力让更多的创新产品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患者服务。过去的十年,中国引领开发出了几十项创新药物,相信未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研发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但是我们也面临一个问题:虽然我国医生的队伍和患者群体在世界上排第一,但我国的临床研究能力却不如美国,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医疗资源的投入上远不如美国。我国医生的劳动负荷和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开展临床研究。因此,在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重大攻关项目和医院的支持下,我们开发了全智能化临床试验数据平台,它由七大系统组成,包括方案撰写、患者招募、数据传输、数据统计、数据分析、管理和质控等,助力医生开展临床研究。
另外,我们还开发了一套中台系统,把医院里面的数据脱敏,送到中台,然后再从中台送到院外。这一系统解决了原来需要人工输入数据的问题,因此数据质量更高、更准确,避免了CRA人工操作的失误,省时省力,也降低了临床研究的费用,可以看到我们在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的新药创制。
作为CSCO的协作单位,CSCO基金会一直积极支持药物上市后的临床试验,特别是IIT试验,因为大多数的产品上市的时候一般都只有一个适应症,而且我国大多数生物制药企业规模较小,上市之后可能没有更多资金支持再去做更多适应症的开发和联合用药的探索,所以我们就利用CSCO基金会来帮助企业做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这些研究是由医生自己发起,他们自愿去探索的方向,得出的研究结果会给药企提供有用的线索,再去做注册临床试验,就降低了生物制药企业的研发成本,CSCO基金会为企业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帮助了更多的患者,探索药物新的适应症、联合用药和治疗策略能够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所以我们愿意和更多的药企合作,来推动生物制药企业以及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帮助更多的患者也是我们CSCO基金会的首要任务之一。